• 微创技术
  •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 13578713107
  • E-mail:liuqinyi2000@163.com
  • 地址: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医学中心脊柱外科
腰部峡部崩裂和脊椎滑脱的概述是什么


腰椎峡部系指上、下关节突之间的狭窄部分,此处骨质结构相对薄弱。正常腰椎有生理前凸,骶椎呈生理后凸,腰、骶椎交界处是转折点。上方腰椎向前倾斜,下方的骶骨则向后倾斜。因此,腰骶椎的负重力自然形成向前的分力,使腰5有向前滑移的倾向,但正常受到腰5下关节突和周围关节囊、韧带的限制。正常的脊椎由完整的椎弓和两侧关节突相互交锁,有椎间盘维系,保持上椎体不向前滑动。峡部是指腰椎椎弓根部与椎板相接处或腰椎上关节突与其下关节突交界处,结构上乃一薄弱部位。

腰部峡部崩裂和脊椎滑脱的概述是指将脊椎崩裂的原因统归至先天性与外伤性两类;但实际上,真正最为多见的乃是由于退行性变所致者,约占全部脊椎崩裂者的60%以上。


从解剖上来看,腰椎峡部系指上、下关节突之间的狭窄部分 此处骨质结构相对薄弱。正常腰椎有生理前凸,骶椎呈生理后凸,腰、骶椎交界处成为转折点。上方腰椎向前倾斜,下方的骶骨则向后倾斜 因此,腰骶椎的负重力自然形成向前的分力,使腰5有向前滑移的倾向。但正常情况下,由于受到腰5下关节突和周围关节囊、韧带的限制 使腰5峡部正处于两种力量的交点,因此峡部容易发生崩裂,这也是腰5峡部崩裂最多的理由。

峡部崩裂以后,椎弓分为两部分,上部为上关节突,横突、椎弓根、椎体,仍与上方的脊柱保持正常联系;下部为下关节突,椎板、棘突,与下方的骶椎保持联系。两部之间失去骨性联结,上部因失去限制而向前移位,表现为椎体在下方椎体上向前滑移,称为脊椎滑脱,系由Killam命名。

回顾历史,早在1854年Killam即发现并报告了4例发生于产后的先天性脊椎滑脱者。并首次提出脊椎滑脱的命名。Robert于1年后证明本病的病因为椎弓崩裂。因此,后来皆称之为“椎弓崩裂”。直到75年后才有学者认识到尚有并无椎弓崩裂的假性滑脱(Junghams,1930)。后被Newman(1955)确认为系退变所致。在此基础上,Newman又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对本病提出分类,即分为先天性小关节发育不良性、椎弓崩裂性、急性创伤性、退变性和病理性5类,以及诸相关问题。


返回